Mika Ninagawa 蜷川實花—直覺式攝影的微觀哲思
以飽和的色彩、強調極致唯美創作風格的蜷川實花,近日在 MOT/ARTS 以及 TIVAC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進行在台灣的首次回顧展。這位不到三十歲便獲得日本最重要攝影獎—木村伊兵衛賞的攝影家,呈現獨特的東方女性微觀哲思。相較於西方人定勝天的個人主義,東方的天人合一、直覺性的快門攝取,突破了虛與實的界線,在藝術作品上呈現了事物的「本質」,試圖展現見微知著的禪意。 東、西方女性藝術觀...
View Article秦玉芬(Yufen Qin):聲音‧藝術‧中國味
來自中國、旅居德國多年的女性聲音藝術家秦玉芬,除了數位技術、更以她對中國古典圖象符碼的掌握,進一步發展出東方詩意的聲音裝置。在裝置視覺安排上,反映出秦玉芬早年的水墨背景,在熟稔運用亞洲符號的詩意呈現中,這位東方女藝術家的聲音裝置在國際上超越小眾,被視為帶有惑動人心且神祕的藝術表現,而在國際舞台上獨樹一幟。(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平台],文/郭冠英. From National Taiwan...
View Article鄭明河(Trinh T. Minh-ha):多面鏡子間的無盡反射
鏡子的影像反映著另一面鏡子中的另一面鏡子中影像…… 鏡子間的反射是無止無盡的,這是鄭明河(Trinh T. Minh-ha)創作的主要觀念之一。生於越南,這位多產的作家和藝術家曾經在越南、菲律賓、法國和美國受過作曲、文學和人類學訓練。深刻的異文化和跨學科的背景,豐富了她跨領域的視野,使得她的藝術創作自然而然無法受既定領域限制,在鄭明河的作品中,她所提供的多重視角已對西方既定的認知系統產生挑戰。...
View Article車學慶 (Theresa Hak Kyung Cha): 她的故事將會持續
「我想成為觀眾的夢。」 – 車學慶〈哀哭的小麥〉(A Ble Wail)(1975)創作理念 電子媒體與受眾自決發聲的互動無遠弗屆,就像洪仲丘冤死案激起網路串聯成公民運動,冤死的亞洲女藝術家車學慶(Theresa Hak Kyung...
View Article三木唯Miki Yui:細小聲音體現寰宇
三木唯坐在椅子上,面對桌上的混音器並雙手並用地將現場環境各種聲音收錄下來,包括她和中島吏英在現場用玩具和現成物裝置的發聲器。她調動按鍵、重組發出的音頻,她的神情好像在織布一樣,有如在編織音符一般。這是三木唯和中島吏英這兩位風格非常不同的女藝術家在紐約替代空間「實驗超媒體」(Experimental...
View Article從蛹到夏娃克隆:林珮淳藝術的女體賦權
[圖說:蛹的形體在林珮淳的作品不斷出現,圖為「生命圖像系列」,91X117cm/50F, 油彩畫布,1992.圖版提供:林珮淳]滿牆的紅橙、藍紫、黃綠亮彩線條層層包裹的抽象圓形繁複結構,在1993年在台北一個地下室做為替代空間[二號公寓]呈現的「生命圖像」系列展覽,...
View Article納莉尼‧馬拉妮Nalini Malani : 經輪迴轉的亞洲諭示
如同走馬燈一般,懸掛在展場中的三至五只大型聚酯圓柱體有影像的投射,不斷地環繞像似目不暇己的皮影戲一樣,有著傳說中的女神,如印度教的 摩訶婆羅多 (the Mahabharata)、拉妲(Radha)和西塔(Sita),希臘的美迪亞(Medea)、夢遊仙境的愛麗絲,或頭部包裹著佛教經文的女子,間接夾雜著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書中的動物。藝術家納莉尼‧馬拉尼(Nalini...
View Article《燃光-女性點燃科技藝術展》評析 女性使用科技為人權議題
螢幕上看似簡潔的數位實驗動畫,影像上有一位黑人女子訴說著:「這是我一輩子最不想記起的一刻。」這是兩位新媒體女藝術家諾米‧塔莉斯曼(Nomi Talisman)和狄‧希伯‧瓊斯(Dee...
View Article